陈生书作品微展
时间:2020/5/29 14:56:33

    陈生书


    Chen Shengshu


    1961年出生于江苏淮安。


    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典藏研究部主任,


    二级美术师、副研究员。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


    江苏省美协名誉理事、


    淮安市美协副主席、


    淮安市职工美协主席。


    198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1999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2009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


    网站图一.jpg


    我的现代山水写生探索实践——陈生书


    文化历史的传承经验告诉我们:写生对绘画创作来说,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代山水画创作,更是离不开写生。现在人人都谈写生,写生往往成为画家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生活体验和前期演练,同时又是搜集素材和整理图像很好的手段。当下,很多画家每年都花费大量时间去名山大川,或去边远小镇搜集素材、写生采风,目的都是一个——求新求变。我也是其中一份子,并且认为写生就是创作。通过近十年的对景写生,我积累了不少画作,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能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运用于我的写生创作之中。



    关于写生的态度和认识。当前,画家都在谈写生、谈深入生活,但我们首先应该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写生,并摆正态度。首先,写生的重要性在于画家要克服艺术创作中的胡编乱造,要以客观物象为基础进行艺术构思,这就要求画家在写生过程中要尊重自然、感受表现对象以及身边的整个环境,不能浮光掠影地画一些表面现象,尤其是不能够把写生当作是一种标签,到了地方没有经过细致的体会和了解,没有真正用心领会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之特点,便胡乱画一通,之后还以此为写生创作。其次,画家要理解写生是师造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全部。对客观对象要看和写,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体会、思考和研究,融入情感和个人的艺术情思,这样才能真正由写生而走向创作。再者,要认识中国画的写生概念、方法与西画的区别。中国画有自身的绘画传统和较为稳定的程式化语言,哪怕同样是以自然客观为表现和研究对象,但也结合个人的文化修养、书法用笔,强调笔墨功力、情感、气韵和意境,这点与西方绘画写生中更注重写实造型有很大的不同。此外,中国画画家在写生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写意的观念,尤其是对于山水画家来说,更应在写生过程中取自然之形貌,而不是拘泥于形貌的酷似,关注表现山水的神韵与精神,抒发内心的真切感受。


    我出生于江苏淮安,文渠是淮安城内一条东西走向的内城小河,曲曲弯弯,弯弯曲曲。几百年来,它引来运河水,供应着城内部分市民的饮用,同时也为排泄、雨涝等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它是城市的血脉,应流动不息。在文渠不足两公里长的两岸,我在一年中就画了近20幅的写生小品和一幅近十米的长卷。虽然是一个在身边极为日常的物象,但每次去写生时还都会有不一样感受。新的情思,总会催生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技法的产生。锤炼笔墨,求变求新,也需要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积累,这是我常去文渠写生的目的之一。


    另外,我以为,崇尚生活,挖掘本土文化的特性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写生不是一定非要跑去画没有见过的景致或者大山大水才有新意,反而是在同样的对象中看到不同角度的美,才更体现画家的功力。每一次写生都要兢兢业业重新认识对象、投入自己,这是画家对于写生应有的态度。


    关于真实和写意造境。写生的真实不是要画家完全依赖于眼前之物,眼前之客观形体、色彩之存在,而是遵从内心感受的真实,坦诚面对对象,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使之与画家本人的情感、经历、文化、修养等发生交融转化,从而创作出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有筋骨、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李可染也曾强调,面对大自然写生,“首先应该是忠实她,但还要补充她、美化她。”他提岀“以一炼十”的主张,即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提炼,使作品达到应有的深度。


    我酷爱画皖南。宏村、西递、屏山、呈坎……可谓各有特色。每次采风写生,因为心境不同、视点不同、感觉不同,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说实话,皖南可入画的景色很多,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加上四季的变化,百态千姿。我画皖南,总不想落入别人样式。一个景点我总会寻找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会,在找到最佳的视点角度坐下来写生之前,花一部分时间先感受周遭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气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当确定视点后,我又会用心去体会感悟,进行构图、取舍、移位、夸张等。一旦落墨,就会全神贯注,笔笔相连,随机生发,有时也会将错就错,甚至可以无中生有,既似又不似。泥瓦匠之用心在于将小砖块构成坚大的墙面,而艺术家蒙德里安却悟出了平面分割和构成丰富之形式。其实任何艺术都是作者同生活、同自然交流中产生的,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积淀,去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也许会碰发出难以复制的瞬间火花。真真的画者,画什么都没有区别,题材只是一个方面,最后给观者的还是你的情感、你的世界观、你的人生观。


    记得有次去莫干山写生,到那边时恰好细雨蒙蒙,云雾缭绕,景色如梦如幻,当我凝视着眼前这般景色时,我的心灵深深被触动着,艺术的思绪也开始涌动。云雾缥缈,虚实相间。好多实景此时变得虚幻和渺茫,充满诗意。趁着有了这种感觉和一种压制不住的激情,我找到一块避风处,一手撑着雨伞,一手快速落笔在卡宣纸上。雨中的湿气,使卡宣纸变得湿润,而零星雨点滴落在画面上,又使墨产生了意外的效果。这幅莫干山雨中即景写生小品,使我懂得写生不仅需要内功,有时还得力于外力。此次写生经历也给我一点启示:写生时我们既可化实为虚,又可化虚为实。这是一种表现方法,也是一种造境过程。 


    只有在对景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概括的艺术创作,才可能使之成为对景创作。如果说发现美是每个画者必须拥有的特长,那创造美则更需要胆略和修养。谁要是在写生的时候,没有激动的心,没有饱含情感,那最好不要拿笔作画,你自己都没有感动,怎么会感动别人呢?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着对人类的命运、自然景物情系那一缕淡淡的美感传达出来。当我们回望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的人生历程和艺术创作,就会发现他们都擅长取自生活,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潜能,最终能达到的境界也是其个人全方位修养的体现。只有个人修养到了一定的境界,这样遵从内心而来的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才能得到较好的呈现,而作为山水画的格局和精神方能显现。


    关于技法和形式。写生只是一种手段与方法,并不能把它当做是解决中国画问题、提高创作艺术性的唯一方式,尤其对于山水画来说,除了写生这个形式之外,关于笔墨技法、构图等方面的提升也很重要。如何把带有写生特点的山水画和包括笔墨在内的传统表现程式更加完美的融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主观创造性,也是我一直在探索实践的。


    去湖南会同高椅写生,至今已有两年了。然而今天再回看这幅《醉月楼》作品,它是我写生创作的一个转折点。高椅古村深藏在会同的大山深处,有点“养在深宫人不识”之感。它是侗乡族居住地,现保留着明清古建筑200多间,有多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省级保护文物。房屋依椅形山而建,面向巫水而居。虽大部分保存完整,还有三分之一正处在危塌之中。这完整和破旧的房屋参差在一起,正是我们写生创作的理想之地。这幅醉月楼写生小品,后景的房子,我抓住了侗乡房屋外形的特征,用平涂剪影的效果,夸张的运用了大块的黑色压住了画面,而前景的表现则运用了不同的用笔手法,表现了复杂的结构和细节,因上方有大块的黑而不显得凌乱和琐碎,特别是几块空白,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又起到了透气效果。这是我写生创作的一次实验,也是一次大胆创新。


    我在宏村的写生大多取之于眼前景物,又不同于眼前景物,可谓似与不似之间。皖南的民居极具地域特色,应求其特点,抓其神韵。从构图上说,造险、求奇是首要的。求开求合,大开大合,小开小合只是次要的;从视觉效果上,有时要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从笔墨语言上,应符合中国画的画理,用笔用墨应气韵生动,枯湿浓淡,充分体现毛笔的特性。另外,我在写生时特别注意画面的视觉中心,这个中心或左或右,或上或下。一切创作围绕着视觉中心去展开,有时借东到西、借上而下,有时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夸张变形也是常有的,甚至无中生有也时常发生,正如戏剧舞台上,有主角有配角还有跑龙套的,有聚光、有追光、有虚幻,一切围绕主角去配戏,千万不可喧宾夺主,画画也该如此,因为艺术创作有时候是妙手偶得,灵感迸发,稍纵即逝,有时候则是滴水穿石,十年磨一剑,艺术隔行可不隔理呀。而国画写生最后还有个整合过程,即统和提的程序。统,如大块黑,中块黑,小块黑,使之产生节奏感,也有小块白,中块白,大块白,使之气脉相联,并有聚气通气之感;提,使之明亮处更加明亮,黑块处黑厚通透,当然,无黑而不白,无亮而不黑,这是艺术的辨证关系。


    如何在有限的画面里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适当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去构成力的平衡。枯湿浓淡,虚实相间,长短线的运用,空白的处理都由着画家的感觉去纵横。随机生发,抓神韵,找特点,显个性,追求似与不似的状态正是我目前绘画艺术的取向。



    形象的新颖性,境界的震撼性、共鸣性,是杰出艺术作品的标杆,艺术家一辈子的追求就是一次次飞身越过这一标杆的过程。


    因此,在写生创作过程中我始终牢记,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寻找自己的写生语言,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当每幅写生作品成为创作后,总有种喜悦之情,因为作画过程是充满乐趣的,而作品的最后完成,往往有意外的效果。翻看这几年写生积累的作品,满意的,较满意的,甚至不满意的都有,有的作品有了意、趣、味,而有的作品还存在着生硬之感,如何进入更纯熟和动人的境界,更需长年积累,苦心经营。好在,写生可以使我时时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使我的艺术经脉不易阻塞,使我纷扰且烦杂的思绪在自然的怀抱中变得简单而专注。


    人生来如风雨,去如微尘。当画家学会像自然一样吐故纳新,在循环中新陈代谢时,便会感悟到“今日忽从江山望,始知家在图画中”,而当我置身此境从心出发进行创作,也便能更好地体现传统之深化和时代之拓展。


    此文转载《美术》杂志 2020.4



    美术作品赏析


    WechatIMG32.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3.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4.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5.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6.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7.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8.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39.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0.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1.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2.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3.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4.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5.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6.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7.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8.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49.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0.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1.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2.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3.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4.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5.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6.png

    尺寸:68cmx68cm

    WechatIMG57.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59.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0.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1.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2.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3.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4.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5.png

    尺寸:23cmx62cm

    WechatIMG66.png

    尺寸:23cmx62cm

    50*50.png

    尺寸:50cmx50cm

    34*137横幅一.png

    尺寸:34cmx137cm

    横幅二.png

    尺寸:34cmx137cm

    横幅三.png

    尺寸:34cmx13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