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名家—程博公
时间:2019/10/17 9:30:42

    程博公,字无恨、夕睿,1911年出生于沈阳,8岁时随居住在清江浦的外祖父王崇悌学艺。王崇悌号次山,1847年出生于安徽临淮,1927年去世。擅长篆、隶、草、真,尤擅篆隶,师从吴昌硕、赵之谦、邓石如等名家,他的书法,时在清江浦为“三王”之首(余二王为王俊、王鳌策)。王崇悌精湛的书法深深影响了程博公。


    程博公原名程公博,这里有一段小故事。国民党要人之一陈公博在日冠侵华期间当了汉奸,臭名昭著,国人唾骂,程公博觉得和大汉奸同名,虽然姓不同但读音同,感到易遭人误解,更觉不光彩,心中十分不快。1946年和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接触中,李一氓点拨说,这还不容易,将名字颠倒一下不就可以?于是程公博随即将名字改为程博公。


    1927年程博公入省第六师范(现省淮中)就学,但不久即辍学在家,此后,曾在清江浦行政局花永清手下工作,民国十九年(1930年),又到淮阴县(即清江浦)县政府司法科担任书记员,民国二十四年,曾为王德溥专员公署代笔人。在此期间,他接触了许多文人墨客,其书法艺术渐趋成熟,篆刻技法亦大有长进。1936年,程博公到吴江县县政府办公室任秘书。“八·一三”事变后,他在韩德勤第二十四集团军担任经理秘书,开始了军旅生涯。


    1945年9月6日,新四军第一次解放淮阴城,成立清江市,并成为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1946年程博公在清江市“弘道书院”附近开设了“程博公治印社”,开业后生意非常兴隆,其篆刻艺术在清江市风靡一时,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请他治印。李一氓主席曾三次登门造访。有一次,李一氓亲自在印床上写了十八个字:“渡过大革命苏维埃抗日战争整整地二十年”,拿来请程博公刻石。程博公下刀技法纯熟,刀法苍劲恢宏,得到李一氓的连连赞叹:“刻的好,刻的好!”陈毅将军也曾通过李一氓请程博公为他刻了枚“陈仲弘所诗文之章”。其印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请其刻印、书写楹联者不计其数。程

      1946年9月19日,我新四军主动撤出淮阴,淮阴被国民党军占领,改清江市为淮阴县。1948后12月2日淮阴第二次解放,成为两淮市。

      就在1946后9月19日——1948年11月底,敌人占领淮阴共14个月期间,程博公担任了敌荷生镇镇长(荷生镇管辖现荷花池、淮中、市妇幼保健院以北一大片地段)。建国后开展镇反,1951年秋由清江市(1951年1月两淮市改为清江市)公安局副局长李士达亲自带人到镇江将程博公押回清江,先关押在实小附近的模范监狱,不久押往青海,直至1981年回到清江市,在青海整整30年。这期间,程博公早已刑满,因种种原因在清江市未找到接收的家人,以致延误到30年。最后终由其姨侄胡孝林接收,吃住在胡家。

      为了解决其吃饭问题,发挥其特长,时任清江市文联副秘书长的陈清,准备为其办个书画社,但需要资金,于是通过时任商业局局长的岳梦屏(现82岁高龄),由市财政局拨款五千元,在西大街官元坊巷头一座小楼的二楼办起了清江书画社,卖文房四宝及印石、刻刀,同时程博公又操起了刻刀,拿起毛笔,治印写字。不久书画社迁到草市口对面的门面房。二年后又迁到东大街纪家楼附近、面朝南的屋子。后程博公辞职不干,做起了“关门作”,在家进行篆刻、书法,收些润笔费维持生计。

      两年后,程博公离开胡孝林家,和儿子一起居住在淮拖宿舍。

      自1981年从青海回来后,他施展了才华,留下了无数印章和墨迹。他的印章字体各异,书法以张迁碑、华山碑为主。他结交了许多社会名人,如中医秦正生、冯少斋,书画界、装裱界的张洪斋、汤池、周名球、岳梦屏、李完、李觉今、李树勋、田鼎勋等人。

      在后来的生活中,经济逐渐拮据。在贫寒之际,无固定的落身之处,他曾先后在当时的图书馆附近、亦庐照相馆楼下、艺光照相馆门里摆摊设柜,聊以度日。老报人、江苏省作协会员孙盛元先生2005年1月16日在淮安日报《几方金石的记忆》一文中有一段记述:“我又想起了程博公。程老是一位篆刻大家,这在淮安是被公认的。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即便到了晚年也过得十分的艰辛。他在原淮拖厂宿舍时,我看过他。四壁空空,几乎一无所有。他有的恐怕也就是刀与笔以及运用刀与笔的技艺了。程老只是在有人陪他喝两杯时才显得兴奋。那时,如果有人请他写一幅小篆或隶书的时候,他会铺纸就写,一气呵成。程博公在文联开的书画社工作过,我们也算曾同事一场了吧。程老过世多年了……程老题刻边款时,喜欢把‘博’字的偏旁刻到右边去,他说,古人也这么写。”